时空交错我在缝隙间

《教育的工具论与民生论在实践中的问题》

摘要: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工具论与民生论,同时在实践中反映出工具论和民生论的问题。对这两种观点,我们应当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工具论 教育民生论

一、教育工具论在实践中的问题

教育自古有之,现行教育制度起源于古时候的私塾、太学等,经由近代以来西方教育体系的冲击,以及建国后一系列改革,最终发展到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对历史简单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

古代教育形式是贵族的精英的教育,往往是有钱有势的人家才有余力送孩子去接受正统集中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考取功名,成为官僚体制的一员;相应而言,现代教育形式是平民的义务的教育,最显著的一点是拓展受教育者的广度,致力于让受各种因素影响上不了学的孩子去上学,接受起码的普及教育。

两者的区别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统治阶级与广大的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激烈,通过科举等手段一跃进入统治阶级的属下,是非常有利的选择。而现代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广泛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由于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例如“‘十三大’报告 (1987年10月25日) 提出,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这是因为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振兴,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育。”[]

因此国情同样可以解释两者的共同点,即古代的贵族精英教育是区分阶级和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现代的平民义务教育从国家层面而言是建设国家和助力发展的工具。从国情和历史背景对比古今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贯存在的教育工具论。

不过随着改革以来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发展的需求,事实上义务教育更体现了教育民生论,而高等教育则更趋向于教育工具论的范畴,例如国家在电子、生物等高精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更多新生力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 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达到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 培育出满足现代经济和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目标:教育强国。然而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接受教育和运用教育所得的是个体的人,因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目标,即国家和个人层面。从国家层面而言,“十八大”报告 (2012年11月8日)提出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是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这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核目标是一致的,即教育最终是要服务于国家发展。从个人而言,教育应当首先是解决个人生存的手段,在物质基础稳定的前提下才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本质上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然而实践中难免会存在问题,造成国家和个人层面目标需求不协调,我暂且称之为“高等教育理想化。”

高等教育的初始目的,我认为应当是选择有天赋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深度教育,并将这批学生作为各个领域的后备精英力量。但是这个目的本身就是单一和理想化的,毕竟拥有且发现天赋的人不可多得,而培养人才需要大量成本,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意外则容易造成大量损失。为了储备更多人才,高等教育必然要向更多人敞开大门,而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望和需求作为另一个因素,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普及化带来的问题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即“学历贬值”。在上世纪末,大学生少有,而到如今,大学生已经不是罕见的天才,甚至研究生的学历在某些场合都不够用。这导致毕业后的就业成了一大难题,因为学历是块敲门砖,第一学历是名校的求职者占优势,硕士博士则比本科生占优势。为了在日后的就业上获得优势,大多数学生都成了考研大军的一员,一路应试,以获得更高的学历。

然而这是否真的正确和必要,似乎并不尽然。从个人目标而言,教育首先是为了个人在物质上得到更好地发展。如果本科生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其实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研考硕,毕竟工作本身也能积累经验。从国家目标而言,高等教育最初应当是为了选拔有天赋的人才,然而随着学历贬值问题的出现,大量学生不得不选择去考取更高学历,而这些人中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天赋,对所考专业有热忱兴趣和长期研究的耐心的,实际上占比不会很多。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并未带来高质量,反而由于普及过程的过于膨胀和缺乏引导,导致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成本才能获得一个就业机会,国家也极少从中获得更多天赋人才。教育及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身是理想的,但是在实践中的问题也需清楚认识和加以解决。

二、教育民生论在实践中的问题

   从“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到“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从“人的物化”最终回归到“人的自身”的演变历程。[]教育民生论看似远超教育工具论之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乐观,“人民满意”这个衡量标准是极具难度和挑战的。

与民生论息息相关的,首先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着重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努力做到教育普及和惠及全体人民。相比于上世纪以扫盲和推广普通话为主的简单教育,如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愈加复杂,面临的问题愈多,我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程度,在教育体系内部分流过早,教育内容单一。

在中西部以及乡村等经济较落后地区,偶有伴随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义务教育的落实并非一蹴而就。这一问题应当伴随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予以逐步解决,可以看作是外部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然而分流问题和教育内容问题,则是教育体系内部亟待改善的部分。

其一,教育分流的时间过早,且前期也缺乏对分流结果的解释说明。哪怕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全落实,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也不过十四五岁,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处境,糊里糊涂地就要进行选择,因此难以承担分流的后果。就我身边认识的同学而言,不乏有小时候学习成绩较差,在初高中就早早地进职校,很早就在工作的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会流露出对于难以继续学业的遗憾,但是又缺乏重来的机会。这些人也许只是小时候贪玩,或是缺乏家庭的约束,本身的学习能力并不差,却难以考学深造。

其二,教育内容相对单一,考核标准不全面。义务教育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理论上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随着分流及升学压力的压迫,面对中高考的分数要求,老师不得不专注在课本习题和考纲范围中,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做题考试。学生除学习外的能力,如动手修理能力,整理收纳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修养素质等,这些能力和素质都无法被纳入考核标准之中,也就将这些能力的价值变相削减。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仅限于义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不可避免。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两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着重于教育质量,但同样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即通过高考等方式,给予更多学生一个深造的机会。而与义务教育相类似,高等教育同样以学历成绩为衡量标准,评价体系仍然相对缺乏全面视角和人文关怀。

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两者的衔接在各自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是脱节的,实际上是在彼此间转移压力,而非真正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仍需落实和扩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应先行承担提高质量而倒逼其他教育模式发展的责任,“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强化质量立校意识, 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育工具论是要“教育强国”,既注重国家的发展,也重视个人的生活。教育民生论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做到教育公平。工具论和民生论各有侧重点,在实践中分别集中表现于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之上,同时也借由这两种教育模式反映出各自的问题,即过于偏重工具论易忽视对人民生活需求的关怀,民生论的切实实践则面临现实中的诸多困境。

    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具中国特色,要明确教育并非是工具论和民生论割裂的存在,而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秉持民生论的温度和工具论的锐度,将教育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全体人民,并让享受教育成果的人民反馈给国家强力的技术知识支撑,这样才能做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才能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求是》,2012年第10期,第3-9页。

张学文:《教育综合改革应由“教育工具论”向“教育民生论”转型——“十八大”报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学理解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34(01)期,第17-21页。

瞿振元:《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理论先行》//范笑仙等:《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4年第7页。


草稿: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八大 时间 人物


教育的工具论与民生论在实践中的问题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工具论

贵族精英教育——平民义务教育

区分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建设国家助力发展的工具

高等教育 理想化

高等教育 现代化

双重目标:

国家和个人层面 不协调

教育强国 精英要求压迫民生需求

个人发展 看重学历 就业困难


2.民生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

彼此衔接脱节 压力转移

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机会 

学历成绩 评分标准不全面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普及

落实程度 分流过早 缺乏选择 教育内容单一



就业?

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贵族 精英 平民 义务教育


大范围的概念

义务教育 落实与否 衔接

高等教育 就业的脱节

升学率 就业率


工具论   科技 经济 社会发展

民生论    教育公平  就业


倒回工具论

区别 联系

高等教育现代化



教育强国

评论

© 陈时堪 | Powered by LOFTER